红豆作为相思寄托之物,古已有之,在七夕情人节的也是情侣用于传达爱意的传情之物。
“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,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”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五言绝句《相思》,借物抒情,使红豆成为了最负盛名的相思豆,于是,古往今来,不知道有多少人以红豆寄相思,当亲朋好友离家远行时总要给亲人带上一颗相思豆,以此寄托相互的思念;相爱的情人也把相思豆当作爱情的信物相互赠送。
红豆,植物名,又名相思子。《本草》有载:“相思子,一名红豆。”清俞陛云认为:“红豆号相思子,故愿君采撷,以增其别后感情。犹郭元振诗以同心花见殷勤之意。”郭沫若曾考证过王维笔下大名鼎鼎的红豆,结果在鼎湖山找到了一种叫海红豆的植物,它秋季果熟,其种子自然跃出果壳,呈朱红色,形似跳动的心脏。而南方人习惯把相思子、相思树、海红豆都叫红豆。
纯正的相思豆仅生长在我国的云南、海南等极少数区域。由于红豆生长在高高的悬崖,吸取了天地之灵气,大自然赋于了它特殊的品质:质坚如钻、色艳如血、形似跳动的心脏,红而发亮,不蛀不腐,色泽晶莹而永不褪色。其外形及纹路,皆为“心”字形。其粒形特大,直径约8--9毫米。而长江以南其它地区的红豆,由于气候等诸多原因的影响,不仅粒子较小,而且还带着黑嘴。这种带着黑嘴的相思豆,被俗称为“情人的眼泪”。
那么,古人为什么把红豆叫做相思豆呢?
相传,古时有位男子出征,他的妻子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,因思念边塞的爱人,经常泪留满面。当泪水流干后,流出来的是鲜红的血滴。血滴化作粒粒红豆,掉在地上生根发芽,日复一日,春去秋来,幼芽长成了大树,结满了一树红豆,人们称之为相思豆。
另一种说法,很久以前,有一位美丽的姑娘,为盼望寻找幸福泉而出走的伴侣,每天在山坡上遥望远方哭泣,泪珠洒到树枝上便长出一颗颗纯红色的“心中有心”的红豆豆,人们把这种红豆叫做相思豆。
还有一种说法,相传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。据晋干宝《搜神记》卷十一载:宋康王舍人韩凭妻何氏貌美,康王夺之,并囚凭。凭自杀,何投台而死,遗书愿以尸骨赐凭合葬。王怒,弗听,使里人埋之,两坟相望。不久,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,屈体相就,根交于下,枝错于上。又有鸳鸯雌雄各一,常栖树上,交颈悲鸣。宋人哀之,遂号其木曰‘相思树’。
红豆作为情人的相思物,古往今来,引发过数不清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。然而,一颗红豆导致一部学术专著的产生,却鲜为人知了。
已故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,抗战时执教西南联大,一日读报得知有鬻书者,即驱车前往,见所售书皆劣陋之本,无一可取。面对主人殷勤,觉得过意不去,便问主人书籍之外,可还有其它东西出售?主人踌躇良久,回答:曾旅居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,拾得园中红豆树所结子一粒,愿以此奉赠。先生闻之大喜,购归,藏于书箧二十年之久。1964年,陈先生作《红豆诗》,其序云:“昔岁旅居昆明,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红豆一粒,因有笺释钱柳因缘之意,迄今二十年,始克属草。”这就是先生大著《柳如是别传》撰写缘起。
在民间,相思豆和玉一样,是有灵性的开运吉祥神物。男女定亲时,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,会求得爱情顺利;婚嫁时,新娘会在手腕或颈上佩带用鲜红的相思豆串成的手环或项链,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到老;结婚后,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豆,可保夫妻同心,百年好合。
目前,用相思红豆做成的饰品风靡南国,时尚女性以佩带精美的红豆饰品为荣,男女恋人纷纷为对方选择相思红豆饰品表达心中的爱意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固伦和孝,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个名字是否熟悉。看过少年大钦差的朋友应该是较为熟悉详情
爱新觉罗·良弼(1877年—1912年年1月29日),字赉臣,满洲镶黄旗人,详情
虽然满清政府软弱无能,遭到了列强的欺凌,但在那个闭关锁国还沉浸在天朝大国梦的详情
我们都知道一个关于清朝的老笑话:1793年,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来到清朝,可是他详情
公元1912年1月26日的晚上,同盟会京津保支部的杀手彭家珍来到了北京光明殿详情
高攀龙(1562年 - 1626年),字存之,又字云从,江苏无锡人,世称详情
主要成就 东林领袖 高攀龙是东林学派的精神领袖之一,与顾宪成兄弟创建了东详情
后世纪念 高攀龙墓 高攀龙墓几经迁葬。最初由于党祸而人心畏惧,高攀龙遗体详情
李先念同志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革命老前辈。上个世纪50年代前期,先念同志任中共详情
张居正改革失败以后,明王朝以更大的惯性向下坠落。此时,皇帝不理朝政,权力落入详情
1998年4月28日,《还珠格格》在台湾首播,同年10月28日,该剧被引进内详情
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,李典(生卒年不详),字曼成,山阳郡钜野县(今山东巨野详情
网剧《鬼吹灯》系列去年上线,掀起一阵播放热潮,今天,笔者来讲讲历史上真实的摸详情
是人都会怕死,尤其是位高权重之人更怕死,古代的皇帝更是怕死怕的不行。因为古代详情
俗话说:“兵不厌诈。”在敌人放松警惕的时候,前去偷袭敌人,这时候往往能够取得详情
提起北洋水师,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强大,然后就是遗憾。在人们的印象里,北洋水师是详情
了解过历史的人都知道,当年汉朝时期的公主没有一个省油的灯,最好的例子就是汉景详情
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,对我们民族来讲那就是古人智慧的结晶,对世界来说就是代详情
秦始皇陵的建筑规模,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。其中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秦始皇详情
李鸿章是晚清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人,有人说他是卖国贼,也有人说他是一心为国的忠臣详情
我国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抗战才取得胜利真是实属不易,现在提起那些抗战英雄仍会心感详情
我们的历史经过了历朝历代的演变,期间不管是社会的文化习俗还是国家的法律制度,详情
谈及林则徐的虎门销烟,想必大家都这么认为,即:鸦片之毒,让林则徐忧心忡忡,于详情
随着清朝政府闭关锁国,欧洲国家却完成了工业革命。船舶技术的进步,让海上运输变详情
在清朝政府内部,对鸦片贸易有三种不同的态度:禁烟、弛禁、反禁烟。首席军机大臣详情
井冈山革命根据地,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、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详情
井冈山,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,介于湖南酃县和江西宁冈、遂川、永新四县之交详情
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,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,中国革命进入低潮。八七会议后,详情
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1927年10月创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详情
八路军第359旅,是抗日战争中大名鼎鼎的一支部队!这支部队来源于南方,其前身详情
1946年6月26日,发生于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的中原突围,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详情
其实,包括华中在内的各解放区都明白,国军围攻中原解放区的枪声就是全面内战的序详情
1946年6月,蒋介石大举进攻我中原解放区,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中原军区要“立详情
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错综复杂,很多史诗都鲜为人知,但是有很多事情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详情
公元824年,长安城,残阳如血,长街清冷。 昏睡了一下午的苏玄明打了一个呵详情
这一年,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去西狩打猎。 不料,在行进途中,御前侍卫竟然把详情
康有为1858年生,字广厦,号长素,广东南海人。1888年10月,鉴于民族危详情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,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。在详情
慈禧太后最喜欢的太监是谁?连不懂历史的都能回答上来:李莲英。 错。 还有详情
太监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下的一个畸形产物,这一制度伴随着我国古代历史延续了几千详情
隋唐时期,是一个王朝的更替,也是一个王朝的走向巅峰的过程其中以隋炀帝杨广和唐详情
清朝入关后,为了更好巩固统治,对汉文化的学习是越来越重视。 比如说康熙,他详情
众所周知,只要提起明朝,就会想起朱元璋,此人的一生很有传奇色彩的。朱元璋膝下详情
鲛人 鲛人,又名泉客。这个名字大家应该最熟悉了,鲛人与西方神话中的美人鱼很详情
《黄帝内经》分《灵枢》、《素问》两部分,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,传统医学四大经详情
世界四大文明古国,像古印度、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化传承已经断绝了,只有古中国详情
三坟五典,是指中国最古老的书籍。三坟五典一词最早见于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,楚详情
《竹书纪年》对史学界的震撼,在于它所纪录的史料与《史记》所描述的不单只内容不详情
根据《晋书·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·束皙》记载,在晋武帝太康二年,名叫不准的汲详情
《竹书纪年》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。于西晋详情
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,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。19详情
我们说男女交欢,常委婉形容为一翻“巫山云雨”,这正是从楚怀王梦神女的一段欢好详情
现在拍的古装影视剧中,凡有一官半职者,上至宰相公卿,下至胥吏衙役,一律呼为“详情
现代生活中,各种车辆南来北往,川流不息,然而车辆虽多,却能秩序井然,这中间除详情
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,位于华北平原北部,背靠燕山,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。历史非常详情
中国是诗的国度 既有李白这样潇洒飘逸的“诗仙” 又有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“详情
尤侗(1618年-1704年)明末清初著名诗人、戏曲家,曾被顺治誉为“真才子详情
《西堂全集》,清代大文学家、诗人尤侗所著,共六十七卷,现存最早刊本是康熙年间详情
尤侗(1618—1704),清初文学家,字同人,晚年自称西堂老人。南宋著名诗详情
孙星衍(1753年~1818年) 清著名藏书家、目录学家、书法家、经学家详情
这是清代孙星衍著有的诗作,题名是《玉兰》。是一首介绍说明性的诗歌。 《玉兰详情
倪元璐(1593年-1644年),字汝玉,一作玉汝,号鸿宝,浙江上虞(今绍兴详情
书法渊源 在学书的道路上,倪元璐最得王右军、颜鲁公和苏东坡三人翰墨之助,以详情
文谏 时柄国者悉忠贤遗党,疏入,以论奏不当责之。于是维垣复疏驳元璐。元璐再详情
万斯同(1638年3月9日—1702年5月4日),清初著名史学家。字季野,号详情
黄式三(1789~1862),字薇香,号儆居,定海厅紫微乡(今舟山市定海区)详情